別把專利耽誤在實驗室 |
發表時間:2011-9-9 |
作為國家科研戰略高地,科研院所集聚了人才、項目、設備等多方資源,是優質專利成果的產出重地。然而,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助理歐曉斌博士介紹,目前我國科研院所的專利轉化率整體上未超過10%。面對市場日益火熱的需求,怎樣才能讓科研院所的“精”專利變身為具有市場價值的“金”專利,不至于被耽誤在實驗室——
學會給專利打包 將一家科研院所開發的單元性的專利技術推向市場,顯然頗具難度。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資訊家電材料研究部經理葉仰哲認為,科研單位僅負責開發生產技術的部分而非完整的量產技術,從而造成了和企業在專利成果對接上的障礙。 科研院所與其各占學術山頭,獨自為戰,不如聯袂登場。歐曉斌給記者提供了這樣一個案例: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在撮合中科院自動化所和中石化北京燕山分公司的項目合作過程中,了解到該公司還在工藝、控制、儀表等方面存在技術需求,于是先后組織過程所等中科院多家研究所的專家與該公司進行交流,介紹技術成果,從而促成了中科院多所與該公司達成了12個項目的合作意向,可謂全面開花。 目前,國內科研院所之間尚未形成統一有效的跨院所合作機制,院所之間的合作相對偶然、隨意,并未實現有機整合。因此,類似中國科學院北京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的專業機構在推動院所間深度合作上就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該中心在建立首都科技條件平臺、知識產權運營管理平臺、重大項目推進平臺、京外院地合作平臺這四大專業平臺的過程中,促成了多家科研院所的合作。 相對于技術開發類科研院所,從事基礎研究的科研院所專利轉化難度要更大一些。對此,樊建平建議,整合一些科研機構的資源,建立多學科交叉環境,不失為推動科研院所專利轉化的捷徑之一。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就是由集成技術研究所、生物醫學與健康工程研究所、先進計算與數字工程研究所等多學科部門組成。“發揮學科交叉特色,形成集成創新新優勢,建立經濟預測機制,培養市場拓展能力”被定為發展目標之一。目前,這個院有42個項目獲201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獲得科研經費達2045萬元。 “我們與國內外的許多科研機構都有深入合作,在這點上一直很開放。把各項知識產權整合到一起,能發揮更好的作用。”樊建平說。 轉專利先轉觀念 歐曉斌給記者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中科院半導體所有位楊教授,幾年前在與企業談項目時,大家半開玩笑地說,等合作真成了,大家就得改叫“楊總”了。可楊教授當時就一臉嚴肅地說,他只擅長做技術,其他商業上的事兒絕對不參與。“這件事說明,在專利技術轉化上,科研人員要過的第一關就是需要給自己定好位。”歐曉斌說。 專利成果轉化是一項系統工程,前期科研開發重要,后期經營生產同樣重要。科研人員在不具備相應能力的情況下,從開發到經營的“一肩挑”的確不利于專利轉化。充分認識到專利轉化的系統性和復雜性,明確自身職能定位,戒除大包大攬的逞能心理,是科研人員首先應有的轉變。“還是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歐曉斌強調。 當然,這并不是說科研人員就不可以搞經營。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技術轉移中心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他們最近就先后選派了3名科技骨干參加創業培訓,但偏重從有企業家精神與素質的科技成果帶頭人和科技創業企業CEO中選拔。 第二個觀念轉變是要強化知識產權意識。“技術成果轉移、轉化的載體是什么,就是專利。”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院長樊建平對記者說,“沒有專利保護的技術企業敢要嗎?”以往以論文為科研評價導向,使得科研人員普遍存在會寫文章,不會寫專利申請的尷尬。同時,出于被動防御而申請的專利,在轉化過程中常常由于科研人員自身的知識產權運用意識不強,而限制了專利價值的最大限度發揮。對此,歐曉斌呼吁:“科研院所在知識產權運用上,一定不能只停留在被動防御,要敢于主動出擊。” 第三個轉變,就是從重渠道變為重質量。現在,常將專利轉化難的原因歸結為轉化渠道不暢,而忽視了專利成果本身的質量因素。“技術本身的質量和水平,要比轉化渠道更重要。酒香不怕巷子深。”樊建平說。 專利轉化的迫切需求并不僅僅是利益驅動,只謀求渠道而不注重在質量上下功夫,顯然是舍本逐末。如何提高專利質量?樊建平建議,首先必須提高科研人員自身的學術水平,要克服浮躁心理,真正潛下心來作研究。其次,就是要多瞄準應用需求,讓科技成果接上“地氣”。 嘗試多種專利轉化思路 作為國內首家外資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機構,先正達生物科技(中國)有限公司與多家科研院所有著密切合作。先正達公司科研項目管理及合作總監梁繼紅博士告訴記者:“目前,一些國內科研院所知識產權或技術轉讓部門中,由具有海外留學和法律知識背景的專業人士負責專利工作。我們與這些科研院所的合作磋商也有了專門的對接渠道,提升了工作效率,更好保障了雙方的利益,這是一個非常可喜的變化。” 在與外資企業合作中用心學習他們先進的知識產權管理經驗,是國內科研院所提升知識產權轉化能力的一項“秘籍”。“科研院所通過與外企的技術合作,可以知道他們在關注什么,可以了解更國際化的市場信息。”歐曉斌說。 梁繼紅也談到,跨國公司專業的知識產權管理團隊往往擁有豐富經驗和全球視角,能夠幫助國內科研院所增強專利保護的力度和嚴密性,同時利用全球化的商業渠道最大化實現知識產權價值。 當然,僅注重增強和外資企業的合作質量,對于復雜的專利轉化工程來說還是遠遠不夠的。各科研院所立足自身的機制創新才是促進專利成果轉化的核心驅動。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技術發展處一位負責人向記者介紹了他們的共性技術輻射模式:就是根據區域經濟的特點共建非營利性計算所分部,進行技術轉移與輻射。截至2010年,已經在環渤海等地區建立了11個分部、分所,得到了當地政府和企業的普遍歡迎。不斷創新的知識產權轉化及技術轉移機制,進一步推動了該所的專利技術轉化。在2010年舉辦的中科院計算所首屆專利拍賣會上,該所69件招商標的成交了28項,成交率超過40%,單項標的最高成交價達到120萬元,總成交額近300萬元。 中國科學院蘇州納米技術與納米仿生研究所的做法也值得借鑒。他們建立了科研人員、研究所、風險投資共同投資的投入體系,實現風險共擔、利益共享,對參與創業的科研人員給予“扶上馬,送一程,走出去”的創業扶持。在創業初期,給予創業團隊實驗條件、科研用房等方面優惠,等到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保留創業團隊所內職務,工資由公司返回,待公司完全獨立運行后,再回饋研究所,解決了科研人員的顧慮。以上這些機制創新都極大地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知識產權商用化。 各研究所內部機制的創新脫離不了整個科技體制的宏觀背景。伴隨著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全面推進,科技經濟一體化步伐也不斷加速。然而,科研院所的過度行政化弊端依然從深層次上阻礙著專利成果的轉化。樊建平坦言,對于有國家干部身份的科研人員來說,種種條規限制使得他們在專利成果轉化上謹小慎微,放不開手。對此,他建議應該進一步淡化科研院所的行政屬性,同時建立科研成果轉化不利問責制。(經濟日報 記者 董碧娟)
山東專利 濟南專利 山東濟南齊魯科技專利事務所有限公司 |
·下篇:別把專利耽誤在實驗室 ·返回: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