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一五”期間,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45.1萬件,是“十五”期間的2.6倍
● 2010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39.1萬件,居世界第二位;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3.5萬件,同比增長5.5%
3月28日,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了2010年我國內地發明專利授權量排名情況。其中,內地省份排行榜、副省級城市排行榜和國內企業排行榜等3個排行榜引人關注。有關專家表示,隨著發明專利數量的快速增加,發明專利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增強國家競爭力的價值正日益凸顯。 據國家知識產權局有關負責人介紹,“十一五”期間,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達145.1萬件,是“十五”期間的2.6倍。2010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超過39.1萬件,居世界第二位;其中發明專利授權量為13.5萬件,同比增長5.5%;國內發明專利授權量占全部發明專利授權量的59.3%。同時,我國通過《專利合作條約》(PCT)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量達到1.2337萬件,排名世界第四,比2009年增長56.2%,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國家之首。在排行榜中,廣東、北京、江蘇分別以1.3691萬件、1.1209萬件和7210件位居內地省區市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前3位;深圳、杭州、南京分別以9615件、3238件和2487件位居副省級城市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前3位;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和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以2776件和2434件位居國內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前列。 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主任李順德認為,進入知識經濟和創新驅動的時代,衡量一個國家的創新能力,知識產權特別是發明專利的數量和質量成為重要的評價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得到快速發展,但在資源、環境等方面依然存在傳統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在這種情況下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必須從過去的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而在技術創新中發明專利起著關鍵性的作用。近年來,隨著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各地和企業十分注重自主創新,發明創造的熱情和積極性日益高漲,在發明專利數量和質量逐年提高的同時,其自身的競爭力也得到進一步提升,并出現了像華為、中興這樣的代表性企業,從而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由此表明,發明專利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作用正日益顯現。 上海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副院長許春明表示,位居2010年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前列的地方和企業,在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色,而且切實把發明專利擺在了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為自主創新營造了良好的氛圍和環境。實踐證明,誰擁有的發明專利越多,誰的市場競爭力就越強,誰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邁出的步伐就越大。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新公布的發明專利排行榜固然體現了自主創新的成績,但在榜單之外,也應看到其他地區和企業的差距。圍繞“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專利發展目標,縮小這些差距,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只有當發明專利的高水平從幾個省市普及到更多的省市,從少數地區普及到多數地區,從一些企業普及到大部分企業的時候,我國的發展實力才會有質的飛躍。發明專利的增長,對于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產生了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近年來,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從地方到企業對于發明專利等知識產權的意識和能力都有了較大提升,為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知識產權報 記者 趙建國)



|